看到部分媒體的模糊報導,加上眾多膝友的反應,有必要做以下釋疑: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正解

骨性膝關節炎(誤稱「退化性膝關節炎」-- 詳見<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是病程長達數十年的慢性疾病,若平常不知保養、不當使用,從年輕開始,會分四個階段逐漸惡化:

醞釀期 --> 臨床前期 --> 臨床期(一~三期) --> 殘障期(四~五期)

我多年來持續推廣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是針對骨性膝關節炎(誤稱「退化性膝關節炎」-- 詳見<自己的膝蓋自己救>)的全方位治療方案。在醞釀期、臨床前期、以及部分臨床期(第一及第二期),會建議加強護膝保健知識並執行日常生活的護膝保健(詳見<自己的膝蓋自己救>)。若病程落在第三期,或是第一、二期的膝友在確實執行護膝保健半年後,仍然無法改善時,會建議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希望能阻止、甚至扭轉繼續惡化的自然病程。若不幸狀況仍持續惡化並進入殘障期,才會建議後線的侵入性手術(包括「單一關節面整形術」、「全關節置換術」-- 詳見<新膝望>)給膝友。目的是盡可能幫膝友保留自然健康的關節。

   

認證醫師?

受過我完整訓練並願意正規執行「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認証醫師,精通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單一關節面整形術全關節置換術三種手術,應該不會偏好任何單一手術,更不會添加未經證實、號稱能讓軟骨再生的自費療法(如葡萄糖胺、玻尿酸、PRP -- 詳見<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應會依病程需要建議膝友接受適當的治療方式,目的是盡量幫病人保留自然、健康的膝關節。請膝友們千萬別誤會「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醫療團隊只會做、只強調「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

根據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的統計,平均每年接受手術治療的1200個膝關節中,約有900例是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300例接受人工關節置換(「單一關節面整形術」及「全關節置換術」各一半)。

   

「高位脛骨截骨術」的迷思

至於「高位脛骨截骨術」( 詳見<新膝望>),則是四五十年前流行的傳統手術,早就被證實是只能拖延置換關節時間的消極方法,最近卻因為配合高貴的自費鋼板、人工智慧輔助手術而又被炒熱起來。不明就裡的病患容易被媒體誤導,誤認為是創新手術而花大錢,趨之若鶩。其實,這種手術在十五年前本中心引進單一關節面整形術後,已鮮少使用,只會用在少數需要重度工作的年輕人、或是骨折癒合不正的膝友身上 (詳見<新膝望>p.121,而且,要搭配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才能成功。

   

MAKOplasty

類似「高位脛骨截骨術」被過度包裝,「單一關節面整形術」(部分膝友提出一些「墊片」「半月軟骨置換」「半人工關節置換」等錯誤名詞)最近也被包裝成MAKOplasty這新名詞,強調以機器手臂執行的好處,其實,是病患花大錢換取醫師對「單一關節面整形術」的學習曲線而不自知。事實上,膝友們應該珍惜健保給付就能執行的這項手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rlyu 的頭像
    srlyu

    踏腳石 -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棲息地

    srl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