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

           -- 退化性膝關節炎?

 

 將於七月出版,敬請期待!

 

自序

 

     二〇一三年秋,本書的撰寫已近尾聲,查閱資料時,一篇在醫學界較為罕見的質性研究論文吸引了我的注意:病患及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及其治療的看法 -- 一個經由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似乎,我正在為他們提出的問題提供解答!

     這篇由德國 Bochum 大學主導的研究(註),透過針對八十一位病患以及二十九位醫師(包括家庭醫學科、風濕免疫科、骨科、另類治療師)的深入訪談,發現病患的需求與醫師所能提供的幫忙有很大落差,歸納其結論如下:

- 病患的看法及感受

  • 身心症狀並未受到重視,醫師似乎只對膝關節而非病人感興趣

  • 就診過程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得到充分的諮詢及資訊

  • 認為病程無法因治療而改變,會因年齡增長而逐漸惡化

  • 常會對目前各種治療方式的效果失去信心,轉而求助另類療法

  • 想到未來它對身體功能及日常生活的影響,會有無助及害怕的感覺

- 醫師的看法及感受

  • 這是自然老化過程,嚴格說,並不能算是疾病

  • 在置換人工關節之前,只需治療疼痛的症狀即可

  • 如果這種藥無效,就換一種試試看(消炎止痛藥或營養製劑),消極的拖延、應付,似乎是必要的無奈。

  • 期待能早日找到病因而有明確的指引或治療方式,可確實幫助病人

  • 骨科醫師認為完美、成功的人工關節置換,病人(高達百分之三十~四十)並不見得滿意,其中應另有膝翹

     這些發現,更加深了我儘速完稿、早日出版的信念。也驗證了以下這則出自一位年輕病患,頗能代表無數膝痛患者心聲的感言:

     兩年前,我開始為右膝的疼痛找醫生,看了骨科、風濕免疫科、神經內科、家醫科。也做了核磁共振、核子掃瞄、全身骨頭掃瞄,相關的病症也驗了血,但報告都很正常。現在,我巳經不知道該看什麼科了,因為醫生只知道我膝蓋會痛、會腫、有積水,但不知道為何會一直重複發炎!他們只會開消炎止痛藥給我,但老實說,吃了還真的沒效果,這些日子,我幾乎跑遍全國大醫院,還是無法找到病因。我也找了中醫,吃了昂貴的中藥,真的很貴,我吃了好幾個月,但還是痛!也試了針灸,除了星期日我每天都去,一個月後終於放棄,因為疼痛並沒有減輕。我開始自暴自棄,每天忍耐疼痛,無法入眠,開始吃安眠藥,也因無法工作而結束了營業多年的服飾店。待在家那裡也不能去,我開始自閉,覺得我的未來不見了。這二年多,我遇到了一些讓我對人生感到絶望的醫生,他們告訴我:妳的膝關節會持續退化,最後只能置換人工關節,叫我等到膝蓋完全壞了再來換關節,我一走出診間,眼淚就潰堤了,真的好難過!之後,每每去看醫生,我都會發抖冒冷汗,因為我害怕!那時的我,不只生理有病,連心理也病了

     而,有關人工關節的部份,更讓我想起發生在二〇〇二年,另一刻骨銘心的往事:

  終生辛苦務農的七旬老伯,在兩年多的漫長歲月中,輾轉各家醫院,歷經多次手術,仍然無法治癒感染化膿的人工膝關節,每天要為持續流膿的傷口換好幾次藥。老伯滿懷希望,遠道而來求診,無奈其病況的嚴重度並無法如他所期盼、要求的,以簡單的關節鏡沖洗手術治療;經詳細解釋兩階段手術(第一階段:移除感染的人工關節、清創並植入抗生素;第二階段:待三個月細菌完全根除後裝上人工關節)的必要性後,出乎意料的(可能是之前接受相同療程的失敗經驗餘悸猶存),老伯在無法接受我誠懇的建議下,黯然離去。豈料,三天後的追蹤電話訪查,竟由鄰居告知:老伯已在日前自己結束生命了!

每回憶起老伯的這段晚年遭遇,感慨萬千!換人工關節能不謹慎嗎?能輕率的建議病患置換關節嗎?

      這本書,以十五位病患的親身經歷拉開序幕,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讀者認識我們的主角--膝關節,並詳細介紹目前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主流觀念及其治療極限。接著,提出筆者建構的全新治療觀念及方法:「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除了理念的闡述,也載入實際的治療成果以及在推廣過程經歷的種種困難及挑戰。最後,為了加深讀者的印象,詳實記載了十幾年來,筆者追尋「退化性膝關節炎」之病因以及建構完整治療方案的過程。

     本書的編撰,是推廣「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漫漫長路的一部分,寫作過程,一幕幕往事讓我心存感恩:陽明醫學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榮民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美國 Rush-Presbyterian-St. Lukes Medical Center、德國 Tübingen BG Unfallklinik、瑞士日內瓦大學附屬醫院、瑞士伯恩大學附屬醫院、日本福岡大學,提供我豐富而多樣的專科養成教育環境。前後的恩師有:大學時期的生涯導師武光東教授(遺傳學)及傅堯安教授(眼科學)、啟發我敏銳觀察及詳實記錄能力的張光雄醫師(時任台中榮總神經外科主任)、督促我凡事追跟究柢的古鳴洲醫師(時任台中榮總外科總醫師,現任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引領我進入骨科領域的李土生醫師(時任台中榮總骨科主任,現任秀傳紀念醫院榮譽院長)、開啟我關節鏡手術之門的吳濬哲醫師(時任台北榮總運動醫學科主任,現任中山醫院院長)、在學術領域提攜我的劉華昌教授(時任骨科醫學會理事長)及江清泉教授(時任台大醫院骨科主任)、協助我赴美進修並指導我小兒骨科的郭耿南教授(現任國家衛生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國的 Dr. Aaron G. Rosenberg 指導我人工髖關節置換、 Dr. Bernard Bach Jr. 指導我關節鏡手術、德國的 Prof. Siegfried Weller 指導我骨折外傷處置、瑞士的 Prof. Kaelin André 指導我小兒骨科、Prof. Reinhold Ganz 指導我髖關節手術日本福岡大學的緒方公介教授以及內籐正俊教授指導我完成博士學位研修。此外,實際參與的關節中心及專題研究室夥伴、醫院的相關工作人員、義務翻譯、默默祝福的朋友、以及一路無怨陪伴的家人,都是提供穩定支持力量的來源。更要感謝的是來自病患的回饋及教導,治癒後的歡喜、笑容,是我堅持理念的泉源,他們的切身體驗,常會激發我修正探究方向的靈感而走出困境。除了無私分享就醫經驗,更有資深患者自願投入採訪工作、幫我完成案例分享的文稿,並因此而融入醫療團隊,共同為推廣理念而努力。當然,若非身處慈濟醫療志業「以病為師、以人為本」的大環境,在目前的醫療體制之下,是不可能走出這條路的!深刻而滿溢的感恩之情,難以言表。

    「眼見為信」,文字一千,不如圖片一張,實際的影像,勝過千張圖。筆者何其有幸,在手術室執刀的日子,無論是直接目視,或是透過關節鏡,得以仔細觀察膝關節內部的光陰刻痕。有很多機會,一天之中,就能觀察到青壯年、中年、老年,不同性別、年齡層的軟骨病變,數以千計的膝關節,似乎都在向我訴說同一故事的片段,日積月累,終能慢慢拼湊出它們「退化」過程的全貌。

     人生沒有幾次十年,本書完成付梓之際,回首這追尋「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因,峰迴路轉的十年,內心不禁泛起如下的感觸:

 

時代的巨輪滾動著,

浩瀚宇宙中,人類之存在有如滄海一粟。

 

造物者無心之作,亙古以來,

多少無辜因之受累?

多少學者因之留名?

多少醫者因之顯赫?

 

簡單的邏輯,費盡十年探索。

最後一塊拼圖擺放的時刻將近!

苦澀歷程已然淡忘,心,卻是如此躊躇,

謎底揭曉的一刻,眾人將慨嘆:

人生如戲!

 

 

呂紹睿 二〇一四年 暮春

 

註:

Patients' and Practitioners' View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and Its Management: 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 Sophie Alami, Isabelle Boutron, Dominique Desjeux, Monique Hirschhorn, Gwendoline Meric, François Rannou, Serge Poiraudeau, PLoS One. 2011 May 5;6(5):e19634.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96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rlyu 的頭像
    srlyu

    踏腳石 -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棲息地

    srl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