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右膝蓋開始出現疼痛,那種錐心難忍的折磨,在看遍各科醫生、跑遍全國各大醫院,甚至自己花錢看了中醫、吃中藥,兩年的時間,最後換來的卻是站不久、走不遠,連男朋友也逐漸遠離,而看了多位骨科醫生的結果呢?卻是讓我對人生產生絕望!他們都說:妳的膝蓋會逐漸退化,等完全壞掉了再來找我換關節吧!……」
(撰文/攝影: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室文史資料組 江珮如)
這一篇網站上的少女心酸札記,寫出了很多類似患者的心聲,讓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相當不捨。醫生無心的一句話,對病患卻是沉重的打擊,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難道沒有其他辦法?患者只能等待被置換關節?
換了關節就沒問題了嗎?呂主任回想起一位才53歲的女性,在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後三年,卻仍受到細菌侵襲,經多次手術失敗,落得四處求醫遭拒,在來院的時候,幾乎已對自己的病情絕望,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好不容易病況才控制下來,並接受必要的再次置換大手術 .......(見:星期一的挑戰 - 最後一搏)
「我不斷思索著,對這類病人,有沒有更好的選擇?難道一定非等著換關節嗎?」行醫的過程,呂主任每次碰到類似的心靈震撼,總會加強他想要解開膝關節退化之謎的決心!
「退化性膝關節炎,若果真如大家所說,是自然老化的結果,那為什麼不是每個老人都會發生?為何最常發生在內側?外側通常是完好的?如果單純只是老化引起的,它的發生率為何會因不同文化背景及性別而有差異?.......」解開心頭這團不斷擴大的疑雲,遂成為呂主任的一大挑戰,也因此,展開了十年的探索生涯並終於找到了重要的病因及其致病機轉。因為這項發現而發展出來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已成為眾多病患等待、企求參與的完整治療方式。
手術房裡,呂紹睿主任謹慎地為病患層層把關
通常,病患越多、臨床經驗越豐富的骨科醫師,多已沈浸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帶來的各種正向回饋,鮮少願意多花時間或心思從事費時、枯燥、寂寞、又無及時回饋的基礎研究!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信念,是呂主任堅持走下去的原動力,除了持續在研究領域上鑽研,更四處奔波演講,宣揚理念。這一次志業體內的團隊標竿學習,他笑稱:「已期待了十年!」

彎下腰,呂紹睿主任謙卑有禮對待每一位病患
這回,除了台北市立和平醫院骨科團隊三位成員,台北慈院骨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及開刀房護理長、門診護理長、病房護理長等十多位同仁也前來大林取經。這二天的學習參訪,是為即將在台北慈院成立的「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預做準備。
預定今年三月開始的教學門診、手術,對即將南北奔波的呂主任來說,似乎一點都不覺的辛苦。因為,這一切,都是為了病患!(註: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開發建構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十幾年來,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成效,不但有精闢扎實的科學實證,也有眾多病人親身受益的口碑,吸引了包括國際病人在內絡繹不絕的求診者,病人因大量集中而需長時間忍痛等候治療。為了造福眾多病患,多年來,呂主任持續舉辦專業研習課程,期盼有更多醫療專業人員能認同這理念、前來學習,一同投入推廣「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行列。)
呂紹睿主任在手術過程中,除了專注於手術,也不忘教學、分享經驗
漆黑的手術房裡,在優雅的樂聲中,呂主任兩手靈巧熟練的駕馭著關節鏡器械,正為一位58歲女性進行雙側「膝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在那亮紅色膝蓋裡來回穿梭的關節鏡及手術器械,透過正對面的螢幕畫面,清晰可見。台北慈院同仁及台北和平醫院骨科主任等人全神貫注,目不轉睛盯著螢光幕,呂主任不厭其煩的指出這個威脅膝關節健康的神秘殺手 -「內側皺壁」,並解釋其致病機轉:它是膝關節中一種容易變形、像衣服皺褶般的軟組織,而這種組織本來像新鮮絲瓜般地柔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外力傷害會漸漸纖維化,慢慢地就變成像菜瓜布一樣地粗糙,對關節軟骨的磨損作用也就越大。如果膝蓋受傷或是工作需要較多重複彎腳、蹲、爬樓梯等動作,老化的皺壁會左右來回重複與關節軟骨互相摩擦造成軟骨磨損,內側皺壁本身也會因慢性發炎,對軟骨產生更大的破壞力 .......
透過螢幕影像,學習者可清楚觀看手術過程
結束了開刀房實務觀摩,緊接著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分享中,呂主任用巧妙的比喻及生動的影像、動畫,具體而微的陳述歷經十餘年,逐漸被揭露的退化性膝關節炎致病機轉。
以下是他在2003年在加拿大參加會議時,無意中從大自然中變化多端的「水」的景色所體會的啟示,印證了他內心的理論:「在這不見天日的關節中,只有內側皺壁和軟骨的摩擦聲,內側皺壁和軟骨,是這裡的一切!在這裡,內側皺壁,時時刻刻在雕琢著軟骨,時時刻刻在瓦解著軟骨,並且不著痕跡的將它帶走!」「膝關節的外型,隨時在改變,軟骨似乎決定了表象,然而,內側皺壁,才是隱藏的主導者;它決定了哪些軟骨該走,哪些該留下,是現在走?抑或時機未到?」。這來自大自然的聲音,陪伴他走過十年孤寂的路 .......

以巧妙的比喻,呂主任描述逐漸被揭露的致病機轉
隨時在新陳代謝的人體組織,都有自行修復的能力,軟骨也不例外。呂主任以淺顯的比喻說明:破壞與修復如同天秤兩端的砝碼,平常是處於水平的平衡狀態,當破壞速度大於修復時,天秤就失去平衡,在膝蓋就是表現出退化的表象,若能即時除去破壞因素,讓修復慢慢表現出來,天秤就又回復平衡了,也就是說退化現象有機會反轉!
呂主任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之所以晦暗難明,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它的病程實在是太長了,有句笑話說,退化自出生開始,對於膝關節的退化,說不定還真說中了呢!大部份的疾病,在病痛的嚴重度達到足以讓患者想要尋求幫助時,其實已經進入第三、四階段的不可逆期了。若要觀察並尋找致病原因,非得在第一階段蘊釀期,當致病因子開始影響正常組織,以及組織開始產生變化的第二階段臨床前期介入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病因和致病機轉,這也是呂主任多年來致力探索,試圖扭轉退化的重點所在。

醫療人力有限,病人集中大林慈院並忍痛等候治療
呂主任期盼有更多專業人員投入這個團隊
「醫生最開心、期待的,就是病人臉上展露的笑容!」呂主任認為,能夠帶給病患希望,是上天賜給醫護人員的恩典。在關節中心,骨科醫師與老人醫學科、家醫科等團隊的合作下,每一位成員都兢兢業業的為病患把關,而在這優質的醫療服務背後,學員們都可以感受到呂主任以身作則、堅持原則的領袖風範。

甫完成三個月研習課程的台北市立和平醫院骨科主任
接受呂主任頒發「膝關節健康促進專業研習課程」結業證書
附記:
2000年開始,為了推廣「KHPO」,呂主任成立了「膝關節健康促進專業研習課程」。在首位來自苗栗的弘大醫院劉院長參與後,陸續有五位分別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孟加拉及印度的外籍醫師前來學習。至於國內,之後,就只有台中澄清醫院楊醫師習得「KHPO」的觀念及手術技巧,並已得到不錯的臨床經驗及治療效果。
2014 之始,終於看到能在大台北地區推廣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