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 07 Wed 2009 21:18
*歐美遊學記(04)
- Jan 05 Mon 2009 22:22
歐美遊學記(03)
一九八九年八月八日 星期二
今天是郭醫師在 Rush 的開刀日,排有五台刀,其中 Club foot 的矯正及 Chiari Osteotomy 是我較有與趣的,可以隨自己的喜好刷手幫忙。這裡的手術室有24間,骨科使用6間,其中兩間設有 Laminar Flow,專為關節置換術使用,C-arm 有三台,Arthroscope 連 Video Camera System 也有三套,設備非常齊全,且有專人管理,醫師可專注於手術的執行。這裡的特色是 Disposable 的東西用得非常廣泛,從刷手刷、帽子、口罩、鞋套、手術衣、罩單、包布、到手術使用的電燒、Suction 都是用一次就丟的,雖然方便,卻也製造出大量的醫療廢棄物,帶給市府很大的困擾。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日 星期四
今天是門診日,地點在 Downtown 靠近 Chicago River 的 River City,這是骨科自己租的門診中心,位於這座現代化十樓購物中心的一樓,一來疏散院區的擁擠,二來交通較方便,更表現他們經營醫院的靈活面。整個門診包括掛號處、診療室、X-光室、復健中心及辦公室,設計新穎,功能齊全。診療室有八間,由兩位醫師使用,病人在室內候診,醫師則在四個房間輪流看診,忙碌而有效率,郭醫師的病人來自中部各州,都採約診方式,每位病人安排15分鐘,有黑人、白人、華裔、日裔、德裔、南美洲人,甚至伊朗人,宛如進入聯合國,但病人的水準普遍比國內高很多,醫師必須花很多時間解釋病情,並當場錄音做成記錄。我們從早上八點到傍晚六點,連續看了近五十名患者,中餐僅以一根香蕉,一罐可樂果腹。
回程嘗試走高速公路,不幸正趕上尖峰時段,花了一個多小時回到 Evanston 時,已是萬家燈火了。
待續.......
- Jan 04 Sun 2009 23:34
*歐美遊學記(02)
今天是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地點在Downtown西北的 Shriners Hospital for Crippled Children,郭醫師在此兼任,負責半天門診及一天半的手術。今天則是每週一次的病例討論會,我按照郭醫師的指示,取道94號高速公路,轉90號由 Fullerton Ave 出口轉西,不料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折騰了好一會才找到這家位於 M&M 巧克力糖總廠附近的兒童醫院,已遲到近半小時。郭醫師一一為我介紹了這裡的 Staff 及住院醫師,主任 Rubiki 高頭大馬,人卻很親切,專攻脊椎側彎,另有兩位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則是由附近的UI(伊利諾州立大學)、 Rush 及 Loyola 三家醫院輪調過來。Shriners Hospital 是1922年由互濟會(Freemanson)創立的,目前在全美有22家醫院,包括19家骨科醫院及3家燒傷中心,其服務對象是自出生到滿十八歲的孩子,病患接受治療,完全免費,其資金來源全靠會員及社會人士的捐贈,創立宗旨及營運精神頗值敬佩。
今天的 Case Conference 有3位病患,都是腦性麻痺的小病人,病人被帶到講台上,由住院醫師報告病歷,並做理學檢查,接著由各主治醫師上台檢查病人,最後則討論治療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見且勇於表達,達到共識後,即由負責醫師口述錄音,得到該病患往後之治療方針。
會後我找人帶我四處瀏覽了一會,這家醫院環境清幽,有廣大的庭園,建築採平面擴展,只有兩層樓,設備新穎,頗適合小病人,全院只有六十床,醫師33名,分為小兒科、骨科、神經外科,門診採會診型式,多數病人是嚴重的先天畸形兒、腦性麻痺或脊椎側彎,由三種醫師加上復健人員共同照顧,可達到最好的效果。門診時間更有慈祥的老人義工(互濟會會員)帶小孩玩遊戲,講故事,氣氛感人。
- Jan 02 Fri 2009 07:13
最後一塊拼圖 (05): 一線曙光
孤寂的先行者,期盼著2009的第一道曙光。
2008 對我來說,是值得珍惜的一年,
年初即接獲 JBJS 對我努力了五年的創新手術方法相關論文的接受信函:
- Jan 01 Thu 2009 15:03
歐美遊學記(01)
1988年初,六年服務進入尾聲,我開始著手申請國外醫院之進修事宜,在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在美國芝加哥 Rush-Presbyterian-St. Lukes Medical Center 任小兒骨科主任的郭耿南教授(目前任職於國衛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醫療保健政策研究組),在郭教授熱心安排下,順利的申請到該醫院骨科部一年的Research Fellowship。更幸運的是,在這之前我申請的另一項Fellowship:由總部在瑞士Bern的國際骨折內固定研究協會提供三個月的獎學金,也在1989年初給我肯定的答覆。因此,這將近一年的進修行程安排如下:1989年八月至1990年二月在美國芝加哥的Rush-Presbyterian-St. Lukes Medical Center,研究內容為:三個月小兒骨科,二個月關節置換術,二個月運動醫學及關節鏡手術。1990年三月至四月中(六個星期)赴西德Tubingen的 BG-Unfallklinik(外傷醫院),研修內容為:外傷學及手外科,1990年四月中至五月(六個星期)至瑞士日內瓦大學附屬醫院(Hôpitaux Universitaires de Genève) ,研修內容為:一般骨科學及小兒骨科學。
一家四口在1989年七月中離台,1990年六月中返台,短短的一年中,經歷了三個不同國度,雖然很辛苦,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無論是醫學上、生活上,確實得著難忘的寶貴經驗。
遊學期間的見聞及感想,將摘錄日記如後:
- Dec 27 Sat 2008 16:03
*也可以這樣展開忙碌的一天
- Dec 23 Tue 2008 22:11
最後一塊拼圖 (04): 驚人的花費
以目前大家所公認的治療方式估算,
每年國內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相關醫療總花費約為100億新台幣。
- Dec 20 Sat 2008 23:03
*最後一塊拼圖 (03): 情況有多嚴重?
- Dec 17 Wed 2008 22:39
來自西雅圖的喜悅
本人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已近五十年,可能是經年打網球以來的運動傷害未治癒,加上脊椎嚴重側彎,導致兩腳受力不均。約三年前,右膝蓋開始密集疼痛,久坐站起時,根本無法走動;平時行走時,也會因膝關節突然痠痛而必須停在路中央,不但寸步難行且危險。雖然找過中西醫物理治療,但效果不盡理想,2~3天還是會膝關節痠痛發作。後來經大醫院骨關節專科醫生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第四期」,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但我未並採納。
在一次偶然機會中,聽了吕副院長在西雅圖的「退化性關節炎之預防與治療」演講,得知大林慈濟醫院的「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治療方案,感覺很適合我。經過幾番思考,決定返台接受此項方案的治療。
手術過程僅在膝關節上下穿四個小孔,從螢幕上我可以看到吕副院長用迷你「怪手」、「割草機」、「鐵鎚」、「吸塵器」交互運用,約43分鐘即將如「鐘乳石」之障礙物清除完畢。住院兩天當中,呂副院長、護士人員均細心叮嚀跟照顧,我在第三天就出院了;出院後繼續遵照醫生、護士指導的方法做復建,並每天服用自己選購的軟骨素(1500mg)。十天後回診,復原狀況良好。約過4個月,我又回診注射玻尿酸,以維持並促進膝關節癒後更好的效果。
如今手術已屆滿一年,這當中仍有自我做肌力訓練,驚喜的是膝蓋痠軟無力的情況並未再發生。目前每週打两次網球,每次打2~3場(1.5~2小時),偶爾也打高爾夫球。其他日常生活居、庭院工作、走路散步等,均屬順利,只有上、下樓梯不能快步而己;自我評估己恢復95%的功能(尚有待滿一年的回診時,經呂副院長親自確診)。
此次承蒙呂副院長的精湛醫術,以精心、細心的手術解決了本人五十年來膝關節痛楚,以及三年多來最困擾的膝蓋痠軟無力,時在感佩中。謹以此文將個人經驗提供給患有相同病痛的讀者,並分享我的雀躍之心、欣喜之情,並向呂副院長致上最誠摯的謝忱!感恩!
病患:73歲的黄先生 於美國西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