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驚險的翻車拉開序幕,多事的一年似乎就此定調
果然,令人難過的事,就接二連三發生了
先是遠在北部,年邁的父親病倒了,需要長期的重度照護
隔週北上探視,看著有如風中殘燭,逐漸虛弱的他,很難描述內心的感傷 .......
接著,一個月前,一手帶大,如親人般陪伴我六年的 Didi ,因病不告而別
留下的影像,至今仍縈繞腦際,久久不散 .......
打擊緊接而來,十天前,接到令人不快的通知,
多年來有關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研究成果,雖已刊登在國際知名雜誌,
在教職升等的過程,卻被居關鍵的少數審查委員全盤否定
雖早有心理準備,仍難以釋懷 .......
三天後,更嚴峻的挑戰接踵而至,
就在一週前的開刀日,如常順利在午後完成所有手術,
回到研究室,才剛開始整理手術記錄,電話就響了 .......
不會把?這位病患不是明天就要順利出院了嗎?正在急救??
趕緊放下工作,衝向十一樓病房,結果撲了個空,病人已被送進二樓加護病房了!
"怎麼會?莫非最可怕的事發生了?"
在急奔 ICU 途中,行醫三十年間,曾經歷過的幾次與生命極限搏鬥的景象,突然一一湧現,歷歷在目,宛如昨日
雖然不願相信即將面對的,直覺的判斷,仍不得不接受 "應該是肺拴塞" 這可怕的事實
一旦發生,有高於一半的機率無法挽回生命
它是肺動脈被因為各種原因沈積在靜脈的血塊突然掉落而阻塞的現象
若血塊過大,肺臟交換氧氣的功能頓失,其結果與急性心肌梗塞無異
靜脈內血塊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四肢長時間活動減少,
這也是坐長程飛機時最好能定時做做下肢伸展運動的原因;
當然,任何接受麻醉的手術病患,都有四肢活動減少的狀況,當然也是血塊形成的危險族群
因此,對於這必須提防的頭號隱藏殺手,我們早就訂定了嚴密的防範措施,並且定期檢討,做必要的補強
巧的是,就在半年前,才剛應學會邀請,分享我們在這方面的防治經驗,
當時,曾針對本中心在開院以來接受膝關節置換的病患做過統計:
在嚴格執行我們所定的預防措施之下,有臨床症狀的下肢靜脈拴塞(下肢持續腫脹、疼痛不適)發生率是 7.5%
肺拴塞的發生率是 0.15%,防治成效不亞於國外的報告
但是,像這位病患,事前並無下肢腫脹的現象,竟發生這麼嚴重的狀況,倒是首例
更令人費解的是,她接受的手術比人工關節置換還單純一些,手術時間也較短
衝進 ICU,不妙,病人已插管,急救小組正忙著進行心肺復甦術
據隨行醫護人員報告,病患在緊急轉送過程仍清醒,哪知,就在移至 ICU 病床的當下,就失去了意識
隨即,包括 ICU 急救小組、病房陪同下來的醫護人員、正巧在鄰近開刀房的心臟外科醫師及刷手小姐,
共十幾位專業人員,在 ICU 主任的指揮下,馬上展開搶救行動,同時並裝上 ECMO,企圖在穩定病情後進開刀房取出血塊 .......
說實在,我是第一次經歷如此及時、人員充足、素質整齊、有效率的急救過程,
尤其感動於第一時間就在病房主動參與搶救的他科住院醫師,放掉自己手邊的工作,一直陪伴病人到晚上十點半
也要感謝所有院內相關的支援,在家屬最需要的時候,提供溫暖的心理支持與陪伴
無奈,隨著時間的消逝,我們逐漸屈服於敵人的強悍,終於在半夜放棄無謂的急救動作,陪伴家屬面對最難過的一刻
這一刻,我陪同家屬,圍繞在靠著機器維持生命表象的病人身旁,雙手合十默哀祝念,
望著我在她生命的最後七天留下的刻痕:困擾她三十年,因車禍而嚴重變形的下肢,已藉由手術回復正常外型
突然,竟茫茫然、萬念俱灰!
術前的縝密規劃、手術室團隊的齊心協力、病房團隊的悉心照護、急救團隊的全力付出 .......
如今,意義何在?
家屬的震驚、內心的衝突、不諒解、無法接受,我可深刻體會,並能感同身受
畢竟,這人生必經的苦痛及無常,年初以來,我已親身經歷多次,且仍是現在進行式 .......
然而,面對她:我在專業上的傑作,卻有另一層面的感觸:就在七天前費心所做的,幾近完美的手術,意義安在?
這種打擊,是一種對自己畢生努力投入,希望提升病患生活品質的理想及使命的徹底否定
未來,只要是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將如何面對這持續、無時無刻存在的潛在危機?
源源不絕,即將接受手術的病患,又將如何讓他們了解這潛在的致命危險?如何協助他們下決定?
該退縮?抑或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