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網路世代,新知的傳遞,已不是問題
尤其,在專業領域,資訊垂手可得
信與不信,才是關鍵所在 .......
今天,在門診看到的這位六十出頭,自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已輾轉求醫治療了五年
進了診間,坐定位,尚未開口,我就注意到她眼皮浮腫,雙頰飽滿、些微下垂,皮膚紅潤光亮,彈指可破
於是問到:妳是否正在 X X 科接受藥物治療?
果然沒錯,她已在這位名醫的門診治療了兩年,當然,長期使用類固醇製劑是副作用的主因
查了病歷,兩年來並無任何影像資料
原來,她是帶了外片來,醫師告知診斷後,持續吃了兩年藥,就未曾再追蹤X光片了
於是,我為她申請了影像檢查,如下:

已是晚期的第三期,接近必須置換人工關節的第四期了
看到這樣的結果,深為她已錯失治癒機會扼腕 .......
更甚者,她已因長期使用藥物(類固醇),導致 "惡體質" ,將來,接受手術的風險會大大提高!
不禁慨嘆:身為醫者,有何權力將病人帶領至此境地呢?
其實,【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十年來,已造福病人無數(見:最新治療結果出爐了 以及 又見自然的力量)
為了將此方案推廣至專業領域,讓志同道合的醫師加入行列,
除了積極在國內外醫學會發表(見:來自荷蘭的邀約、破冰之旅 及 就待此刻)
也已辦了兩次研習課程(見:美好的開始 及 飛躍 2010 - 膝關節健康促進論壇)
不過,相較於一般民眾的踴躍參與,醫界的反應是可怕的冷漠
類似以上所舉的例子,也就依然屢見不鮮
久而久之,內心的感受已從憤怒轉換成無奈
對於即將在港都舉辦的第三屆 2011 膝關節健康促進研習課程
就不知該抱何期望了?
尤其,在專業領域,資訊垂手可得
信與不信,才是關鍵所在 .......
今天,在門診看到的這位六十出頭,自稱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已輾轉求醫治療了五年
進了診間,坐定位,尚未開口,我就注意到她眼皮浮腫,雙頰飽滿、些微下垂,皮膚紅潤光亮,彈指可破
於是問到:妳是否正在 X X 科接受藥物治療?
果然沒錯,她已在這位名醫的門診治療了兩年,當然,長期使用類固醇製劑是副作用的主因
查了病歷,兩年來並無任何影像資料
原來,她是帶了外片來,醫師告知診斷後,持續吃了兩年藥,就未曾再追蹤X光片了
於是,我為她申請了影像檢查,如下:

已是晚期的第三期,接近必須置換人工關節的第四期了
看到這樣的結果,深為她已錯失治癒機會扼腕 .......
更甚者,她已因長期使用藥物(類固醇),導致 "惡體質" ,將來,接受手術的風險會大大提高!
不禁慨嘆:身為醫者,有何權力將病人帶領至此境地呢?
其實,【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十年來,已造福病人無數(見:最新治療結果出爐了 以及 又見自然的力量)
為了將此方案推廣至專業領域,讓志同道合的醫師加入行列,
除了積極在國內外醫學會發表(見:來自荷蘭的邀約、破冰之旅 及 就待此刻)
也已辦了兩次研習課程(見:美好的開始 及 飛躍 2010 - 膝關節健康促進論壇)
不過,相較於一般民眾的踴躍參與,醫界的反應是可怕的冷漠
類似以上所舉的例子,也就依然屢見不鮮
久而久之,內心的感受已從憤怒轉換成無奈
對於即將在港都舉辦的第三屆 2011 膝關節健康促進研習課程
就不知該抱何期望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