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研究,必需在充分了解現況後,才能訂出正確的方向,
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各種研究在世界各地持續進行,論文數量快速累積,
然而,確切的病因及發病機轉迄今仍是個謎 .......

隨意在常用的醫學資料庫打入 "OA Knee" 的關鍵字,馬上就出現近萬篇相關論文,
其中,
探討病因以及與治療相關的論文各佔一半。
當然,若無法明白疾病的致病機轉,在治療方面也只能亡羊捕牢,針對其產生的結果(疼痛及變形),尋求補救之道了。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之所以晦暗難明,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它的病程實在是太長了,
有句玩笑話:退化自出生開始 ...... 對於膝關節
退化,說不定還真說中了呢!

大部分的疾病,在病痛的嚴重度達到足以讓罹患者想要尋求幫助時,其實已
進入第三階段了。
若要觀察並尋找致病原因,非得在第一階段:當致病因子開始影響正常組織,
以及組織開始產生變化的第二階段介入研究,才有可能找到病因和發病機轉。

對於
退化性膝關節炎而言,當病患因疼痛、僵硬、變形求診,被告知關節退化時,病程早已進入第三階段了,
此時,內科醫師只能
透過 X 光片,間接的看到變形的關節;
骨科醫師呢,在執行關節鏡手術或是人工關節置換術時,雖能直接目視,看到的,已是不同程度的災後景象,
也只能做些
清除碎片或是置換關節的善後工作了。

也難怪,曾有一位內科醫師(Hamerman, 1988),在戮力研究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因而不可得後,感慨的寫下:

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身為內科醫師,我們並無法觀察或取得 20~40 歲這個年齡層的膝關節組織來做較早期的病因分析,
其實,當他們偶因運動傷害導致類似半月軟骨破裂而需接受關節鏡手術時,應是很好的觀察時機,.......
我們真誠的期待常有機會直接觀察並接觸關節內部構造的骨科醫師,在這方面能有進一步的深入觀察、研究與貢獻。

真是一語道破了相關領域研究盲點!
能直接進入人體而為內科醫師羨慕的骨科醫師,在這方面的貢獻又有多少呢?

現實的狀況是:病患愈多,臨床經驗愈豐富的骨科醫師,多已沈浸於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帶來的各種正向回饋,
已無多餘的時間或心思從事費時、枯燥、寂寞、又無及時回饋的基礎研究,怎不令人唏噓?

Hamerman 的這段話,是兩年前(2007),在一次文獻搜尋時,不經意發現的,
當時勇於投稿卻四處碰壁,在研究之路陷入極度低潮的我,有如空谷踅音,在精神上產生極大的鼓舞作用!


因此,我深知,若要找到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致病原因及機轉,非得仔細觀察並比較不同年齡層的膝關節,
尤其是要把觀察重心擺在 20~40 歲的這個階段,這幅至今無法完成的大拼圖,其關鍵必定隱藏在此!
值得慶幸的是,自 1989 迄今(2001),我已蒐集保存有12年,近 2000 例關節鏡
手術的全程記錄,年齡分布為 13~79 歲,
其影像媒體資料包含有早期的照片、中期的 VHS 影帶、以及最近的 CD 光碟片,
多虧平常下的工夫,這些影像以及病人的基本資料都保存良好而完整,
這些數量龐大又珍貴的資料,不就是最好的研究對象嗎?

接下來,就要開始下苦功,進入逐筆檢視資料、發覺變異、歸納、整理
漫長歷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rlyu 的頭像
    srlyu

    踏腳石 -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棲息地

    srl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